最新网址:www.irrxs.com

    金册玉蝶,是皇族宗室的身份证明,玉蝶刻名,金册则是记录该宗室世系,其实就是普通家族的族谱,要是没这玩意那就跟私生子差不多,这东西则还有另一个用处,那就是登基的时候需要对照身份,而金册玉蝶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朱祁镇稳了稳心神,轻声自问“难道娘娘要立襄王?是了,国赖长君啊,按照周岁来讲也才七岁半,虚岁九岁,如何能让人安心啊”

    小爷,您别灰心啊,奴婢昨天在里面听得真儿真儿的,万岁爷指着您定的大位,这可是大行皇帝遗诏,谁敢违逆啊?

    大伴,你想想太宗的皇位怎么来的,你可别忘了襄王可是我的亲叔叔啊。

    王振微微一愣神,回道“奴婢不知道,想来太后再大也大不过祖宗家法吧”

    朱祁镇闻言也只能是自我安慰似的低语“是啊,太后他老人家不会立襄王的,毕竟祖宗家法在呢”。

    想想其实应该感谢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他钦定的嫡长子继承制,首要一条就是 立嫡立长,当年高皇帝那是宁愿杀的人头滚滚,也要保扶朱允炆登上皇位,对于太宗那是看也不看一眼的,到了太宗皇帝,那更是如此了,仁宗爷给太宗爷当了二十多年的后勤大总管,别管太宗爷漠北怎么玩,仁宗皇帝总能够让国内安稳度日,这就让太宗皇帝怎么都下不了决心废立太子,到了后来仁宗皇帝也是靠着嫡长的身份登上了皇位,大行皇帝那就更不用讲了,太宗爷“奉天靖难”就是为了大行皇帝打的,可以说正是宣德皇帝的出生,才让太宗皇帝下定了 “奉天靖难”的决心,从太宗时期早早地就将宣德皇帝定为了太孙,为的就是皇位的平稳过度,所以哪怕襄王占了一个嫡,但是自他成了襄王起,只要不是主支嫡脉后继无人,这皇位就轮不到他。

    而且此时的他还有遗诏傍身,三杨、太后、孙皇后、和一大群宫人在侧,朱祁镇可不相信,太后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不遵遗诏,毕竟太宗皇帝那也是几百年难遇一个的,当然了,朱祁镇的另一个底气则是历史上,张太后确实是一手扶持英宗继位,然后严加管教直到英宗十八岁亲政,结果英宗刚一亲政,先是赶走了三杨,后是重用王振,甚至是已经身为太皇太后的张氏亲自出手要结果了王振,都被英宗给保了下来,更是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之后,亲自下令挖掉了紫禁城中“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更是在后来尽起国内精锐,来了一把飞龙骑脸,最后成功留学。

    现如今,已经调换身份的朱祁镇,还是个历史迷,最起码苟一苟不搞亲征还是没问题的,再加上从现在起到正统十五年,起码有十五个春秋,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不过最急迫的反而是眼前的这道坎,看眼下的情形,太后哪怕真的愿意遵从遗诏,可是让襄王监国却是没问题的,毕竟历史上襄王曾经有三次机会无限接近皇位,第一次是仁宗驾崩,宣德皇帝那个时候还在南京,在宣德皇帝赶回京师之前,就是襄王奉命监国,第二次就是大行皇帝年前北巡朵颜三卫,襄王留京监国,这会儿襄王可还没回封地呢,太后就把襄王金册取走了,要知道,亲孙子和亲儿子,总归是亲儿子要亲得多啊。

    想到此处,朱祁镇也有些无可奈何,想想自己的祖母,这位张太后,仁宗皇帝的皇后,太宗时期无可争议的太子妃,奉天靖难的时候,太子在北平城头指挥防御,身边站着的可是他的小舅子,因功封的伯爵,这在整个明朝来说,外戚因功封爵的除了太祖时期,张氏可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啊,更别说后面仁宗皇帝能够一心一意的处理外朝事务,内宅却能够稳如泰山,这位张太后的手段自然无需多言的,还有就是仁宗皇帝登基十个月就猝然离世,也是这位张太后,联合三杨,稳定了内廷和外朝,甚至是推出襄王监国而无人反对,等到宣德皇帝安然回到北京登基,这才重新隐居幕后,可想而知张太后的执政手腕,还有就是宣德皇帝遗诏,明显就是三杨稳定外朝,内廷那是万分放心的就交给了自己的母亲了,而历史上张太皇太后更是联合三杨,让仁宣之治在宣德皇帝驾崩之后硬生生的又延续了十年,要不是朱祁镇被孙太后溺爱太过,又跟自己的祖母天然疏离,再加上张太皇太后崩逝之后朱祁镇无人可制,哪还会有“叫门天子”出现?

    所以,张太后是个明白人,而明白人一般不会干糊涂事,想到此处朱祁镇悄悄地松了一口气,可是有些时候呢,有些人总是会在关键时刻给你上眼药,就比如身边的王振,看到小爷松了一口气,急急地说道“小爷,您可不能大意了,别忘了自大行皇帝废立皇后起,两宫可就一直不和的”。闻听此言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朱祁镇猛地一下浑身出起了白毛汗,也对,怎么把这事儿忘了?

    要说起来这事自己的便宜老爹,干的是真不地道,而且整个大明王朝真的挺邪门儿的,一家子十七个皇帝,除了有限的几个,其余的都是痴情种子,为了一个女人敢跟全世界战斗的真男人,太祖高皇帝的马皇后,坐在龙椅上给太祖出主意,太祖他老人家也是笑呵呵的,马皇后去世之后,太祖的屠刀就没了刀鞘;太宗皇帝的徐皇后,传闻太宗皇帝还是燕藩的时候,整个内宅徐王妃的话比燕王爷的话管用,后来徐皇后去世,太宗爷更是一辈子没有再立皇后,仁宗皇帝那就更别说了,命都敢放到张皇后手里;后面的宪宗皇帝的万贵妃,孝宗皇帝的张皇后,武宗皇帝的风流韵事都快把史书变成言情小说了,穆宗皇帝的李贵妃,为了她开创性的创造了“圣母皇太后”这个词,万历的郑贵妃,还有就是 朱祁镇的便宜老爹,宣德皇帝,当年朱祁镇降生,宣德皇帝就想让孙贵妃“母凭子贵”,而起了废立皇后的心思,可是呢,胡皇后的贤德那也是外朝内廷都知道的,一个有贤德之名的皇后,想要废除那前朝内廷肯定是不愿意的,宣德皇帝就想用中旨来完成此事,可是呢废立皇后按照规矩是需要内廷外朝共同认同的,内廷必须得皇太后同意,外朝必须得内阁同意,这一来,内廷张太后一万个不同意,说急眼了就来一句你去问外朝吧,外朝同意我就同意,到了外朝就一句话“太后同意,我们就同意”好嘛,无限套娃,宣德皇帝无可奈何之下就找到了自己的“谋主”,三杨排名第二的杨荣,于是杨荣在被逼无奈以及“事成之后,以首辅酬之”的诱惑之下,给皇帝出了主意,皇帝先是跟太后说 外庭同意了,太后自然派人去问,杨荣就在门口拦住去询问的内侍,告诉内侍,我知道你想问啥,外朝同意了,内侍一听,杨阁老都亲口回答了,那还问啥,回头就转告太后,外朝同意了,太后没办法也就同意了,然后皇帝拿着太后同意的意见告诉另外二杨,你们看太后同意了,外朝一看太后都同意了,咱还坚持个啥?也就同意了,然后就这样,宣德皇帝成功的废立皇后,孙贵妃也成功地成为了新任皇后,但是呢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到底还是漏了,然后太后一怒,皇帝就去了太庙跪了七天,杨荣也差点被赶出内阁,要不是宣德皇帝死保,杨荣怕是早早地就回乡养老了。而自此之后,两宫之间就开始出了嫌隙,直到今日被王振提起。

    想想也是,从太宗皇帝到如今也不过三十余年,从太祖皇帝开国到如今也不过七十余年,所谓的祖宗成法,真的有用?太后要是真的想要“国赖长君”那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今看来不能干等着啊,想到此处朱祁镇转头看向王振“以你所见,三位师傅,可会坚定的执行遗诏?”

    王振听到小爷此问想了想回道“其他二位师傅,奴婢不敢确认,可是杨荣杨师傅却是必然会支持小爷的,还有就是请小爷手书一封手令,奴婢联系宫中忠义之士,效忠于小爷近前。”“小爷您只需要与内阁诸位师傅亲善,又有遗诏,相信皇爷大事一过,自然会谈起小爷您的登基之事”,朱祁镇想了想还是觉得不算安稳,然后问“武军都督府呢?你可有所联系?”,明初的武军都督府,统管天下卫所,而且能够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都是永乐以来的名臣宿将,就比如英国公张辅,虽已不在五军都督府任职,可是仍然挂着中军都督的职衔,说起来张辅的年纪也不小了,永乐年间的军功臣,大多也都凋零了,至于仁宣年间的军功臣,虽说正在当打之年,可是因为仁宣时间太短,很多将领未来得及成长,所以就整体而言仁宣所留军功臣,比起靖难遗留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而靖难遗留功臣自然是比不得开国功臣,所以如今的军方在今后的几年可以预知的就是“青黄不接”了,所以军方想要有一个能够领头支持自己的,几乎是短期内不要妄想了,至于王振,现在的他可不是历史上那个他,现在的他顶多算得上是太子爷身边的大伴,想要影响外朝?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新网址:www.ir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