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修真小说 > 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 > 第322章 千军万马拜京师
    最新网址:www.irrxs.com

    李格非去职的时间实在太巧合了。

    恰恰就在大苏相公覆船落水差不多的时间段。

    他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的卡着时间及时上疏求去脱身的?

    难道李墨梅已经提前知晓了大苏相公要出事吗?

    不然两人的配合怎么这般默契!

    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动下,这股充斥着恶意的流言很快就成为了京师

    毫无疑问,这是有人在背后搞事。

    甚至二狗都能猜到背后搞事的人是谁。

    确实,李格非两天前的上疏狠狠的涮了恶意满满的赵官家一把。

    赵佶本以为李格非是承受不住名声折损的压力,欲要舍弃恩师以自保,这不妥妥的伪君子吗?

    装个甚的清高嘢?!

    谁曾想这李格非是真的运气逆天,能够拿捏他的大苏居然自个儿沉河了。

    当然,对于两个老东西沉河这件事,赵佶绝对是要拍手称快的,尤其是另一个沉河的还是章子厚。

    没能狠狠地整治那厮一把,算是便宜那老家伙了。

    李格非的顺利脱身,对于赵佶来说就像在吃美味大餐的时候,大餐上面居然落了一只绿豆苍蝇一样,让他感到膈应。

    故而十分不爽的赵佶便寻蔡京出主意,策划了这起损人不利己的流言大传播。

    正常来说,这种流言并不能伤害李格非分毫,毕竟是无凭无据的事情,又没有什么证据,难道还能凭着“莫须有”的猜测去给李格非定罪,那可是名满天下的正经士大夫,这么搞很容易捅大篓子。

    但是,这世上还有一种人,叫做耿直的苏门子弟。

    苏东坡的门人子弟几乎各个都是天才,他们基本上都是写诗作文章的天才,真正有谋略有脑子的却只是少数,甚至很有些个智商偏科,情商极低的偏门天才。

    这就比较尴尬了。

    汹涌的流言没影响到别人,却在苏门子弟当中引起了乱子。

    些个比较没头脑的聚集在一起就要去找李格非问个明白,好在威望最高的几个人劝住了大家伙儿,然后他们便公推与李格非关系最要好的晁补之,和另一位苏轼弟子李廌前往李府问询。

    因西园雅集上的醉酒失言,晁补之却是自感对不起李格非,心中多有愧疚和悔恨,要他前往李格非那里探问内中隐情,晁补之还真开不得那口。

    不过对于去李家,晁补之倒是有些迫不及待,他是个纯直之人,自己做了对不起李格非的事情,自要上门说明一番并诚心道歉,至于李格非原不原谅他,那是李格非的事儿,晁补之自己反倒不怎么挂心。

    李廌亦是苏轼的得意弟子,其人六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被苏轼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

    李廌与陈师道,并苏门前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并称为苏门六君子。

    只不过李廌与陈师道生不逢时,两人学业有成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取士之经义,也就是改教材。

    这让当时除了提前有所准备的王(安石)学子弟,其他绝大部分举子都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十年寒窗苦读的学问,竟一朝变作了无用之物。

    王安石的门人子弟有多少,顶了天千把人,而且还多良莠不齐;而被王荆公涮了一把的举子有多少,那可是几万乃至几十万读书人。

    断人前程,犹如弑人父母,这里面的仇恨可是大了去了。

    如果王安石想做商鞅,整个大宋几乎没有人反对,相反还都对他寄予厚望。因为整个大宋从上到下都很清楚,大宋确实到了必须要进行变法改革的地步了。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王安石的野心会那么大,他不止要作商鞅,更想作

    用一句比较洪荒的话来说,这是道途之争,而不仅仅是所谓的阶级利益再分配。

    这才是王安石变法被旧党尤其是司马光等人拼命反击打压,尤其是在王学中坚人才如章惇等人故去后彻底失势的最根本原因。

    当年对于王安石改教材的恶劣行径,与李廌齐名的陈师道直接不屑一顾,选择不去应试。

    而李廌觉得自己天纵之才,只把王安石的经义拿来读了一遍,然后就信心十足的跑去应试了。

    李廌确实很厉害,按照王安石的题框应试同样出类拔萃,只不过由于他太过出类拔萃了,却让负责主持科考的新党成员给瞧出了破绽,然后他的试卷就被废黜了。

    或许有人会问,文章作得太好也是破绽吗?

    还真就是。

    王安石在变法前专门用了十年的时间培养子弟信众,其中确实有很多菁英之才,如蔡卞、王无咎、陆佃(陆游的祖父)等等。

    而这些出众之辈在王安石改革科举经义后的

    而等到李廌去科考的时候,那些应考的王学子弟中,已经没有了真正出类拔萃的菁英之才。

    李廌混在里面就像羊圈里钻进了一头大水牛,主持可靠的新党官员眼睛又不瞎,怎会让他如意。

    后来等到哲宗登基(尚未亲政)后,新党被打压,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执政,李廌又去应试了,虽然他颇得当时的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吕大防的欣赏,但由于其曾应试过新党经义,且写得还比较出彩,却被偏执的司马光别眼相看,还是落

    自此李廌便绝了科考之心,不再有意仕进。

    原本时间线的这个时候李廌本应隐居长社,致力于撰文著书。

    不过因李格非之故,李廌却来京师作得李格非的编修书吏,辅助李格非整编古籍文卷,修撰书章。

    只李格非被污贪恋权势的那段时间,李廌却离开了李格非,准备寻觅一地隐居,而他瞩意的地方还是命中注定的长社。

    只不等李廌离开,有关李格非与大苏的流言就迅速爆发了。

    现在李廌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他愧疚于自己早先对李格非的不理解,又哀伤于大苏的不幸出事,更迫切希望知晓李格非与恩师的落水失踪到底有没有关联。

    如此,晁补之便与李廌各怀心事的登了李府的门。

    不管晁补之和李廌做过什么,对于两个好友在这个时候登门,李格非同样是十分欢喜的。

    只三人一见面,却都发现对方眼圈通红。

    最新网址:www.ir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