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ppxs.net

    紧接着,梁高祖和秦王又问了几个细节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李鸿运能答的就答,答不上来的就说局势未明或者不足为虑,总之,全都能湖弄过去。

    这种战略规划想要说服别人,是一定要充满细节的。

    比如历史上的“隆中对”,史书记载上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句话,为什么说出来就可以直接让对方引为知己、将军国大事全都交给自己?

    必然是因为两人还说了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内容。

    比如,你说要入蜀、取荆州,那么对方肯定会问,荆州如何取?荆州当地有多少势力可以争取?哪些要拉拢、哪些要打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势力干涉怎么办?

    如果这些问题你答不上来,那你所谓的战略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无法让人信服。

    而之所以真正的隆中对可以那么出名,不仅是因为后来它几乎完美预测了历史的走向,也是因为在谈的时候,必然充满了种种细节。

    比如,分析荆州有几股势力,士族中分为几个派系,这几个派系的各自领导是谁,性格如何,他们的政治诉求是什么,针对这些人不同的特点和诉求,应该拉拢哪些人、打击哪些人……

    甚至在分析势力的过程中还可以保证,比如某人是我的好友,可以成为助力;某人和我的家族有联系,可以尝试着发展;某人与其他势力有矛盾,可以利用……

    而这些细节全都分析出来之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预测全都成真,这才能让这次的战略规划成为名垂青史的永恒经典。

    而李鸿运此时的能力,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他对于此时的局势了解,并不见得比这些土着要高。毕竟他连很多这个时代不见于史册的重要人物都不太了解。

    但李鸿运的优势在于,他提前看过后来的剧本,获知的都是历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形象,而且,他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孩。

    既然年龄小,阅历不足,那么很多细节即便缺失了也没关系,梁高祖不会较真。

    反过来,正是因为年龄小、阅历不足,在做出的某些判断应验时,却又更能让梁高祖大呼神奇。

    年龄问题反过来,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优势。

    总之,通过“巧舌如黄”加持下的一番神棍表演,李鸿运扮演的齐王成功地在梁高祖、太子、秦王这三人中取得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之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再向梁高祖献计献策,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阻碍了。

    终于,梁高祖下定决心。

    “好!那我这就找个借口,将高君雅、王威等人召到晋阳宫议事,当众揭发他们勾结突厥一事,斩草除根,然后发布檄文,起兵!”

    其实在整个起兵的过程中,仍旧是梁高祖的意志在起到决定作用。

    但李鸿运通过这一番表演,就给了所有人一个错觉,觉得他是晋阳起兵的主谋。

    即便不是主谋,也至少发挥了第二位的作用,比秦王还要更高。

    毕竟秦王劝了那么久都没用,他一出马就一锤定音了。

    于是,李鸿运的目的初步达到。

    ……

    此后,剧本也基本上按照李鸿运规划好的内容来发展。

    出晋阳之后的第一场关键抉择是霍邑之战平宋老生。

    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此时天降大雨、连日不停,梁高祖想退兵,秦王费了很大的劲说服他不能退,而后用激将法逼宋老生出战。

    结果战斗过程中,太子坠马,宋老生乘胜追击,导致梁军的左军、中军被冲击后退。

    紧要关头秦王率领二百骑兵从山坡上冲下,在敌阵后攻击,扭转了战局,并成功追杀到霍邑,斩首宋老生。

    第二场关键抉择是河东与屈突通对峙。

    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此战迟迟打不开局面,梁高祖犹豫不决,裴寂主张消灭屈突通后再过河,而秦王主张兵贵神速应该马上过河入关中。

    梁高祖考虑了半天就选了个折中方案,一部分围河东一部分过河,而事后证明秦王是对的,渡河后顺风顺水夺取永丰仓,义军势力快速壮大。

    而在这两次的关键抉择中,李鸿运也继续发挥自己的神棍本色,对战争形势进行了精准预言。

    在霍邑之战中,先是全力支持秦王劝说梁高祖不能退兵,而后在排兵布阵时,又让梁高祖刻意提防左军、中军的军阵,又建议安排秦王的骑兵在高处埋伏,在关键时刻有扭转乾坤之功效。

    在河东与屈突通对峙时,不仅赞同秦王的决策,要求梁高祖快速渡河夺取永丰仓,并且还主动要求跟随秦王一起,快速扩张势力,并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这些选择,多半是秦王或者其他谋士提出的,梁高祖是最终的拍板人,没有李鸿运,历史也会这么走。

    但李鸿运要么事先说出这些方案,要么在所有人犹豫不决时鼎力支持其中的一种方案,就制造了一种错觉:仿佛他才是那个一锤定音的人。

    虽说最后拍板的是梁高祖,但仿佛每次齐王一发话,梁高祖就下定决心了。

    而且,事后总是证明,齐王是对的。

    虽说秦王也屡屡被证明是对的,而且跟齐王的意见高度一致,但齐王给出建议时往往能权衡多个方案,所以给梁高祖的感觉,就更老成稳妥一些。

    比如与屈突通对峙时,秦王建议立刻渡河攻取永丰仓。

    而齐王给出的建议是,梁高祖可以留一部分兵马继续与屈突通对峙,而他与秦王只要一半兵马即可。

    因为李鸿运很清楚,即便他要全部兵马,梁高祖也不会给。

    所以干脆只要一半,反正真实历史上秦王就只靠这几万人也能快速干掉长安周边的各个势力,并快速发展壮大。

    如此一来给梁高祖留下的印象就是:秦王能征善战,看事情很清晰,但齐王却更胜一筹。

    因为齐王不仅能看到秦王看到的,还能综合实际情况,总是给出最符合他心意的方案。而且,齐王似乎比秦王还要更加自信,事后也果然证明这种自信是正确的。

    虽然这种自信实际上是狐假虎威,但秦王这只“老虎”都看不透,更何况是其他人。

    于是,齐王的谋略和战术能力,在梁高祖心中的地位疯狂提升。

    在跟随秦王扫平长安周边的过程中,李鸿运也刻意地参加了一些谋划。

    其实这个环节,李鸿运是有点虚的,因为这些没听过名字、兵力不详、也压根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打赢的人,他给不出什么太好的建议。

    但他也有办法。

    通过巧舌如黄这个天赋和之前的一系列行为,他已经完全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所以,只要秦王制定了一个方案,他点头称是就行了。

    秦王不仅不会以为他在湖弄,反而会很高兴,认为自己这位充满远见卓识的兄弟跟自己想到一块去了。

    最新网址:www.p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