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洪武生存指南 > 第180章:时代的选择
    最新网址:www.irrxs.com

    二层小楼的楼顶上,朱塬听着自家祖上的感慨,内心里再次念叨了下某人的极端实用主义,一边道:“祖上,这些不过都是最基础而已,水泥楼房除了坚固耐久等优点,在我看来,最大的优势,还是可以建造高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土地空间。”

    这么说着,朱塬还示意周边:“祖上不要看咱们周围还有很多空地,但,当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同样一片区域,聚集人口可能要增加五六倍,甚至,十倍以上都不是没有可能。到时候,我们就必须建造高层楼房,以保证百姓的居住和工商等需求。”

    老朱听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说过不少未来的事情,没有太多惊讶,一旁的常遇春却忍不住感慨:“十倍……那岂不是要有千万人口,咱大明现在总共才有多少人?”

    朱塬笑着看向常遇春,回道:“大将军,如果您看过我那本《经济之学》,其中有一副‘华夏历朝人口走势图’,顺着那副图进行联想,就能发现,未来大明国土上,人口突破一亿、两亿、五亿甚至十亿,都不是没有可能。若是人口能有10亿级别,一座城市人口达到千万,也就很正常了。”

    常遇春回忆之前看过的那幅曲线图,大概了然。

    那幅图,其中夏商时候,人口不过现在十分之一,几百万而已。到了那宋时,宋、辽、夏等汉家故地,人口相加已是到了一亿五千万之多。

    现在,多年战乱,再加瘟疫,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或就只剩万左右。

    常遇春没什么大学问,稍稍琢磨,却也从那幅图里看出了几分‘沧海桑田’。

    老朱另外一边的李善长等这边两人说完,没再下意识提出质疑,而是带着疑惑语气:“平章,将千万人口聚集一城,且不说其中风险,如此做法,可是有必要么?”

    朱塬转向老李,耐心道:“这不是必要不必要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选择。当下的农业时代,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注定了百姓必须是分散居住的。接下来,工业时代,就举例而言,采石那边,一座大型的钢铁工厂,连带周边产业,我们拨付过去的工匠就已经超过10万,这已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散安置吗?答桉是不能。因为这些人必须尽可能聚集起来,才能更加高效地围绕在钢铁工厂周边进行生产活动。相反,若是把这些人分散在数十里方圆的广阔区域,一些人想要做工,每天只是在路上就要消耗一两个时辰,那就不要谈效率了。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将工人安置在距离工厂一刻钟以内的路程里,考虑到10万人的体量,如果不建造一栋房子就能居住很多户的楼房,某些事情也就不可能实现。然后,左相,我们再以此类推,若是有很多工厂,就需要很多的聚集区,多到一定程度,万人,也就有了。”

    朱塬说着,再次示意周围,笑着道:“大家来之前,我和沉大使聊天,还刚刚说起,这边越来越像一个工业区了,什么是工业区呢,就是很多工厂聚集,造纸的,烧砖的,玻璃的,水泥的,机械的,制笔的,等等等等,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因此也就可以想像,同样是这一片区域,从现在的10万,增加到将来的万,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塬一大串说下来,老李再次吃瘪。

    老朱认真地听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说完,转向李善长,笑着道:“百室,你若有疑惑,就尽管问他,这孩子可是难不住的。”

    老李连忙答应。

    内心里却更是郁闷。

    因为,老朱的潜台词其实是:老李你若想找茬挑刺为难某个少年,只会自讨没趣,还是别费心思了。

    委婉劝了下身边的老臣,老朱也没忘记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随口提起的某个词汇:“塬儿,这‘工业区’,俺之前也听你说过,当下再讲一讲?”

    “祖上,工业区,说简单也简单,就像这周围,各种工厂的聚集区域。”朱塬道:“不过,说复杂,也很复杂,因为这会牵扯到一座城市的定位规划,乃至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倾向。就比如,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发展钢铁,那么,工业区内,与钢铁相关的配套就要多一些。再然后,产业要继续升级,钢铁的高耗能和高污染属性,又会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工业区的重心也就必须改变,大概是,转向更加高端的机械制造之类,而老派的钢铁产业,就要迁移出去。”

    朱塬只是随口说说,老朱却是懂了,点头道:“俺有些明白,你意是说,这国家要重点发展什么,这工业区,也就要朝哪个方向使力。唔……倒还是你刚说那,要……嗯,要效率?”

    “没错,”朱塬道:“工业区,就是为了集中资源,提高效率,以便促进相应产业更好地发展。祖上不愧是祖上,一语中的。”

    老朱嘿笑一下:“也是听你这孩子说多了。”

    祖孙两个说过几句,老朱又转向面前:“这表面里看了还不错,不知内里如何,你们上次那……测试,也再测一测给俺看看?”

    上次的测试,老朱也是知道的。

    皇帝陛下这么一说,朱塬没什么,水泥局大使沉全倒是有些担忧,还注意到工部尚书单安仁也看了过来,一时间更加忐忑。这边的水泥板都是用了那次做出来的最好一种水泥浇筑,沉全对质量还是很有信心的。

    可……

    万一呢?

    朱塬见老朱看向自己,点了点头,想想说道:“祖上,上次属于极限测试,搞坏为止。这次,好好的一栋小楼,还是不要弄塌了,就只站一下人看看吧,比如这边楼顶,站满了,如果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的?”

    老朱看向周围相当于三间房子的屋顶面积,点了点头:“那就如此。”

    见老朱答应,单安仁和沉全都松了口气。

    上次……

    那预制板,一条最小的,站满了人都没问题,要压上几千斤的重物才会裂开。

    现在,同样用人来测试,问题也不会太大。

    朱塬则是朝楼梯口示意:“祖上,咱们先下去吧。”

    大家说着下了楼,站在距离二层小楼三丈远的位置,沉全便去招呼工匠,然后遇到了问题。

    为了皇帝陛下的安全,这边只是象征性地开工,总计才二十来个工匠。

    不够啊。

    老朱见状,直接吩咐,很快,负责皇帝陛下安全的侍卫们被召集过来。

    盔甲之类也不用脱,就那样上去。

    过了一会儿,大概50平左右的屋顶就挤挤挨挨了将近两百号人,从下往上看去,密密麻麻的,好像一栋房子发了芽。

    嗯。

    老朱见状,已是满意,朱塬却还继续,吩咐楼上的人,蹦一蹦,跳一跳,各种踢踏地折腾了一盏茶功夫,除了动作间荡起一些灰尘,小楼还是岿然不动。

    测试结束。

    打发走所有人,朱塬谨慎地让老朱在这边等等,吩咐沉全几人上上下下检查一番,确认没有任何崩塌断裂的迹象,才重新上楼。

    再次站到二楼顶上,朱塬对老朱道:“我估计,直接建造五六层高的楼房都没问题,再高就没必要了,上上下下的爬楼太麻烦。祖上,要不要建一栋六层楼看看效果?”

    老朱扶着面前的砖石栏杆,摇头笑道:“你说能够,那定是够的。现在却也不必,紧着这些个料子,先去搭建那各个大学的实验室吧,还有你说那博物馆,这些才是正经。等年底,水泥产量提高了,宫城里各样库房也要改改,再之后是那粮库,事情任多,就莫要浪费了。”

    朱塬只是一说,也不勉强。

    建一栋六层高楼,这年代或许稀罕,在朱塬看来,也还是稀疏平常。

    将来……

    等水泥产量提升,要干就直接来一栋10层往上的。

    盖好了,嗯……收费参观。

    毕竟李太白的‘危楼高百尺’,百尺高楼,也就是10层的级别。

    看了这边二层小楼的效果,还做了简单测试,接下来也就没有其他。

    皇帝陛下再次催促了一下这边加快生产,还优先批准了看过效果后很是期盼的戴三春可以先建造医药大学那边的实验室等项目,就打算离开。

    朱塬陪着老朱下楼,倒是临时想起,对一旁沉全道:“这边,再补充一个砖瓦尖顶,就可以使用了,当成库房、公廨什么的,都很不错。”

    沉全点头答应。

    老朱倒是又疑惑:“为何要加盖尖顶,俺觉得这方方正正……也是挺好?”

    “还是防水,”朱塬道:“水泥浇筑的平房,因为热胀冷缩,很容易会产生细微裂缝,平常看不出来,下雨天就要漏水了,所以,上面最好还是加一层尖顶。”

    最新网址:www.ir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