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irrxs.com

    对于别人的谴责声,吴普是一概不听的,他从小到大没少挨骂。

    比如练书法,他那会儿是觉得“写几个字就能比赛赚钱好容易”。

    吴普自己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古人不都说“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们家一直都只是普通家庭,偏偏他自己的爱好又贼多,可不得先搞定物质基础再想别的!

    就是他书法老师听了他的真实想法差点没气死,还是他鞍前马后哄了很久才慢慢消的气。

    至于他整天搞东搞西成绩却遥遥领先、气得同学要么视他为一生之敌要么躲着偷偷哭的次数,那更是多不胜数。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总不能故意考不好回家找打,那是受虐狂才会干的傻事吧?

    好好学习,那是为了更好地搞东搞西!

    吴普感觉自己对人还是很友好的,要是遇到真正的天才,那才是方方面面都让人明白什么叫碾压。

    比如吴普以前一个同学就是这样,人看书是真的一遍就会,从小学起就参加各种竞赛,乐器什么的也抬手就来,堪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核心期刊都上不知道多少篇了!

    吃过饭后,吴普总算是腾出空来陪着许奶奶去逛展厅。

    王小麒觉得博物馆很有趣,但还是对奔雷更感兴趣,屁颠屁颠跟着苏轼去摸了把奔雷,才去看宇文恺画图。

    宇文恺不像苏轼,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他以前就爱闭门读书绘图,现在也一样,就算外面诱惑再多,他也更喜欢琢磨怎么开发博物馆的后山一带。

    见苏轼两人过来了,宇文恺停笔要招呼他们,苏轼立刻说:“不用搭理我们,我们就是过来看看。”

    宇文恺想了想,点点头,继续绘制图纸,丝毫不关心外面的热闹喧哗。

    王小麟看着看着,心里也莫名平静下来。

    有人骂他“一点屁事都要写成歌哗众取宠”,他其实也知道自己的歌挺没营养,可他这个年纪能看到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事了。

    他在现实里和家里人相处得不怎么样,上网就特别喜欢分享生活里那“一点屁事”。

    说实话,要不是玩上了吉他和直播,他都不知道自己闲着是不是拿着钱跑出去和人通宵唱K飙车打游戏,甚至跑去碰那些大家都知道不该碰的东西。

    他身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我们去弹吉他吧。”王小麟凑近和苏轼说话,同时手里比了个弹吉他的动作。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文字的作用只占了不到百分之十,剩下的基本由语调和肢体语言补足。

    苏轼看着王小麟连说带比划,一下子会意,跟王小麟面对面学吉他去。

    转眼到了夜里,直播间里的片子早就播完了,无人机飞到广场上等候夜幕降临。

    夜色渐深,张正豪这些志愿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挨个把灯笼上别的电子蜡烛摁亮,让整个广场笼罩在温暖的橘黄灯光之中。

    乞巧楼中央的灯尤其明亮,作为主要光源照亮了广场前的空地。

    志愿者里头有主持过学校晚会的妹子,主动请缨拿起话筒报流程。

    这次过来参观的游客除了实在有急事的,基本都留下来等活动开始。

    姚桃桃和她爷爷一直蹲在直播间,幸运地抢到了两张票。

    她们爷孙俩蹭另一个幸运抢到票的学校讲师的车过来玩,听说晚上还有活动自然都不愿意走,打定主意要留到活动结束再回家。

    到了夜里七点,清阳村的村民们就陆续入场。

    他们的身份信息都已经录入,还没拿到身份证的小孩也可以报户口本上的身份证号过安检,这是一上户口就有的。

    比较让游客们好奇的是,这些村民基本每家人都带了一两个瓜过来。

    瓜的种类各不相同,看得出来都是精挑细选过的,个个都长得圆润漂亮。

    他们也是头一次到清阳博物馆里面来,一入内都左右张望,觉得里头简直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小孩子们自然第一时间被挂满彩缎和灯笼的乞巧楼吸引住目光,挣开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手齐齐往乞巧楼方向奔去,嘴里发出“哇哇哇哇”的惊呼声。

    平时遇到大吵大闹的熊孩子,大伙都会觉得很烦人。

    可这会儿看到这些小孩眼睛亮晶晶地望着眼前的乞巧楼,眼底映满璀璨的灯光,谁都生不出厌烦的感觉来。

    反而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仰起头看着灿耀夺目的乞巧楼。

    仿佛跨越漫长时空看到当初家家户户相聚庭院、拜月乞巧的场景。

    大户人家会结起高高的乞巧楼、挂起大大的灯笼,邀上相熟的亲朋好友,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小辈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再满含期许地看着女孩儿们遥拜双星、穿针斗巧。

    小门小户也不甘落后,即便家中弄不起乞巧楼,她们也会让家里人齐聚一堂做一样的事。

    针线谁家没有?星星月亮谁家看不见?

    人都到齐了,志愿者就指引着家长带着小孩子坐下来,在小绣娘她们的演示之下学着雕瓜花。

    乞巧要的是“巧”,所以能展示出姑娘家手巧的事情都会拿出来比拼一下,雕瓜花就是其中之一。

    两个小绣娘本就是吃巧手饭的,从小也没少拿这个练手。

    镜头之下,她们一左一右地坐在那儿演示,动作看起来很整齐,雕出来的花样各不相同,但都是些容易上手的吉祥图样。

    现在很多小孩动手能力不强,往往削个水果都让人提心吊胆,像她们这样从小就被送去学刺绣并被告知以后要以此谋生的人少之又少。

    看着她们娴熟的动作,观众们既觉得赏心悦目,又有点好奇:她们家长怎么放心让她们学这个?

    到了清阳村的孩子们,学起来就没那么顺利了。

    年纪小的基本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替他们动手。

    年纪大点的倒是能自己拿刻刀了,但技巧一时半会很难掌握,所以雕出来的瓜花只堪堪能看出形状,根本没法和两个小绣娘的成品比。

    但是小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游客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两个小绣娘演示完也没闲着,接着雕起了难度更高的图样,什么鹊桥相会、嫦娥奔月,在她们手底下都轻轻松松成型,引得不少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要是没兴趣当观众,可以去亲自去体验下棋、投壶、做灯笼、拜双星、穿针斗巧等等项目,全都是感兴趣就能到摊位前动手的。

    最新网址:www.irrxs.com